【澳門-旅行】澳門之旅(3-3)
如果有時間的朋友,我希望你們能夠和我一起把這一字一句看過,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旅行不只是圖片,其中還包含了旅程中看到的、聽到的、吃到的、聞到的。
因為有些地方去過兩次或更多,所以我把同一個景點擺在一起喔!所以我會跳著來分享。
因為住宿威尼斯人可以選擇要吃早餐或中餐,我們後來還是決定吃著中餐好了,我們選了『巴西扒房 Fogo Samba』,他的消費方式是Buffer吃到飽,他們是一家巴西風味的餐廳,在一樓入口處往二樓的樓梯旁掛了好多名人的合照和簽名。
在這裡的語言是英文,和服務人員都是用英文溝通的,而且餐廳裡面是沒有附贈飲料的,只有白開水(要飲料的話要另外單點),在桌上每個人都會有著一個牌子,一面是紅色一面是綠色,原來這個是讓服務人員辨識的牌子,因為燒烤部分是桌邊服務的,當你還想要吃翻到綠色,服務人員就會一直幫你服務燒烤部分,如果你覺得飽了,就翻到紅色,表示我不吃了。
他們是屬於巴西料理,自助區有沙拉、生菜、咖哩(4~6種)、飯、起司、西瓜、水蜜桃、小菜、巴西當地料理、燒烤等等,燒烤類的是桌邊的服務,他們會在大烤爐烤完後,再到每一桌切給每一位顧客,燒烤類有烤牛肉、烤雞肉、烤羊排、德式香腸和烤鳳梨等,烤鳳梨我還第一次吃到,他是用整顆鳳梨沾上肉桂粉去烤,吃起來有肉桂的香味和鳳梨的香酸甜味。
巴西扒房 Fogo Samba
地址:大運河購物中心2412號鋪(威尼斯人 – 度假村 – 酒店)
電話:853 2882 8499
官網:www.fogosamba.com
說明:詳細餐點及說明請見官網
價位:(午餐)
星期一~星期四:國際燒烤及咖哩自助午餐(澳門幣188元 – 約台幣752元)、自助沙拉吧午餐(澳門幣118元 – 約台幣472元)
星期五~星期日及公定價日:國際燒烤及咖哩自助午餐(澳門幣218元 – 約台幣872元)、自助沙拉吧午餐(澳門幣148元 – 約台幣592元)
(晚餐)
星期一~星期四午餐:國際燒烤及咖哩自助午餐(澳門幣368元 – 約台幣1472元)、自助沙拉吧午餐(澳門幣268元 – 約台幣1072元)
星期五~星期日及公定價日:國際燒烤及咖哩自助午餐(澳門幣388元 – 約台幣1552元)、自助沙拉吧午餐(澳門幣278元 – 約台幣1112元)
(小孩)
6歲~12歲,上列午餐或晚餐價錢半價
5歲或以下,免費
————————————————————————————————————————————–
星巴克(英語:Starbucks,NASDAQ:SBUX,港交所:4337)是美國一家連鎖咖啡公司的名稱,1971年成立,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其總部坐落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台灣區星巴克是由統一企業與美國星巴克合資的;上海及華中區的星巴克是由台灣統一企業、上海煙草集團以及美國星巴克合資;北京與天津星巴克是由北京美大星巴克公司經營。而廣東、香港及澳門的星巴克則是由美心集團及美國星巴克合資的Coffee Concepts HK Ltd經營。
澳門的首間星巴克咖啡店於2003年13月在議事亭前地開幕。至2011年,澳門星巴克分店數目有5間,分別位於議事亭前地、永利澳門、威尼斯人、友邦大樓、銀河娛樂場等等。
吃飽飯後趁著要去玩的時候,來星巴克買杯咖啡,它位於威尼斯人飯店內,我們買了Iced Mocha Mint 澳門幣46元(約台幣184元)、Iced Latte 澳門幣40元(約台幣160元)、Iced Coffee澳門幣33元(約台幣132元),看來看這三杯當然是家常咖啡是我喝了,因為我一般咖啡都不加糖、不加奶。
————————————————————————————————————————————–
吃過中餐買了咖啡,兩點從威尼斯人出發去大三巴,搭計程車花了澳門幣65元(約台幣260元)(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昨天搭回飯店是澳門幣39元,今天是搭了澳門幣65元,不知道差別在哪裡),本來以為是一個沒有雨的天氣,哪知道在計程車上就看著飄起來毛毛雨,到了議事亭前地就開始下大了,整個旅程就是這樣下個不小的雨,但既然好不容易來到澳門,還是決定去走走,只是一手拿雨傘、一手拿相機還真難拍。
下車的地方是『民政總署大樓』有著葡萄牙建築風格和藍白兩色的葡國瓷片,民政總署大樓(葡萄牙語:Edifício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Cívicos e Municipais)俗稱議事亭、市政廳(Leal Senado)曾稱市政廳大樓、臨時澳門市政局大樓等名稱;建築物位於澳門亞美打利比盧大馬路(即新馬路)163號;大樓曾作為澳門議事公局(又稱議事公局、議事會)及市政機構的辦公場所,在2005年7月15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
民政總署大樓始建於1584年,因《澳門紀略》之繪圖,令人以為其前身議事亭原為一座以磚石並且帶有圍牆的中式庭園,是明朝宣讀政府命令以及作為中、葡官員會面的場所;1784年,葡萄牙人購買了該大樓的地皮外,並修建為一座兩層樓高的巴洛克式大樓,成為當時葡萄牙人在澳門實行自治及辦公的議事公局大樓。
1876年,大樓因日久失修以及受到颱風破壞而進行重修;重修後的大樓加入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及後數十年也繼續受到颱風的天然災害破壞外,也受到白蟻的侵蝕影響。1940年進行大修後的大樓及其外牆是為現今的大樓面貌。民政總署大樓除了作為市政機構辦公大樓外,也曾作為博物館、郵電機構、衛生機構、法院及監獄等用途,但都一一被遷出大樓。(詳細說明:維基百科-民政總署大樓)(澳門民政總署)
————————————————————————————————————————————–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葡文: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又稱亞美打卑盧大馬路,又稱新馬路)
早在19世紀,新馬路區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而殷皇子大馬路段及新馬路後半段還是汪洋大海,該區只是一個僻靜的居住地及漁村,中間穿插著彎彎曲曲、斷斷續續的小路。經過多年的填海,及至1918年,政府才開始把西段的彎曲小路大鵬巷拉直,把東段龍嵩街口與大堂街之間的山崗剷平打通,再將東端路口的一間大屋拆去,修成一條筆直的馬路,直接把內港和南灣連接,成為澳門的一條重要馬路。馬路開通後,市政當局把市政廳至西端路口以當時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亞美打利庇盧的名字,命名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把市政廳到東端路口叫作美副將大馬路,後來由於名字太複雜,才把整條馬路統一稱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而澳門人稱之為『新馬路』,除了是葡文譯名太複雜為人所難記之外,也因為這條是新開闢的馬路,故以『新的馬路』來稱之。(來源:維基百科-新馬路)
PS.地面上是使用黑白相間之葡國石舖砌。
————————————————————————————————————————————–
議事亭前地(葡萄牙語:Largo do Senado)俗稱『噴水池』,位居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因位處明朝起中國官員以至葡萄牙人議事機構──澳門議事會(即今民政總署大樓)前,故而得名。
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此處也是歷來上任的澳門總督,舉行儀式及檢閱駐澳門的海陸軍隊的地方。於1940年,曾豎立一個攻打前山炮台和殺害清朝將士之葡萄牙軍官美士基打銅像,文革期間被華人群眾拉倒,原地則被改建一噴水池至今。
現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周邊也有著極具歐洲風格特色的建築和旅遊景點,九十年代初,澳葡政府還重金聘請葡萄牙的技師以黑白相間之葡國石舖砌前地及相連街道地面,使之成為帶葡萄牙城市風格的行人專用區,現除了遊客必到之處外,也有很多電影或戲劇到此取景。
————————————————————————————————————————————–
天主教澳門教區的首任主教賈耐勞(D. Belchior Carneiro)於1569年創立澳門仁慈堂,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仁慈堂大樓建於18世紀中葉,建築物於19世紀後期加建拱廊,其工程於1905年完工而成為富有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歐陸式建築物,昔日的仁慈堂又被稱為支糧廟,據《澳門記略校注》一書所記載,因昔日仁慈堂屬下的老人院及醫院等慈善機構的職員都會到該處支取薪水。
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仁慈堂大樓的地下是澳門政府部門公證署的辦公室,二樓則為仁慈堂博物館。(取自:維基百科-仁慈堂)
仁慈堂博物館
地址:議事亭前地
說明:AM1000~PM1300/PM1400~PM1730(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詳細時間請依該館公告為準)
————————————————————————————————————————————–
玫瑰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ão Domingos)位於澳門的市中心,建於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
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1990年代及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展出澳門教區的文物;而現在此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教堂的正面上方刻有多明我會的徽號。正面上下共分三層,每層都被不同款式的圓柱分隔出門窗位置,頂部則為三角楣,是十七世紀教堂的豪華風格。(取自維基百科-玫瑰堂)
玫瑰堂
地址:板樟堂前地
時間:AM1000~PM1800(內部開放時間,實際請依該處公告為準)
————————————————————————————————————————————–
從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大三巴,沿路好多商家,從珠寶、服飾、運動用品、知名品牌、香水、化妝品、美食、紀念品、小吃、伴手禮真的是應有盡有,走了大約十分鐘來到了大三巴。
————————————————————————————————————————————–
印象國小老師有說到『大三巴牌樓』從那一天開始我就以為大三巴是一個牌樓,事實上他是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文: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為什麼要叫『大三巴』呢?『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所以『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
我們先來看看大三巴的演進變遷,順序就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第四張為1834年佐治.錢納利(By George Chinnery)(畫)、第五張為1835年佐治.錢納利(By George Chinnery)(畫)、第六張為1875年
、第七張為1890年、第八張為1930年、第九張1970年。(圖片來源:大三巴現場)
ps.上圖順序就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第三張是牌坊背面的一座與原唱詩台高度一致的鋼架結構瞭望台。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闊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建築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桿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因其興建時朝教堂正面前壁右側已建成聖保祿修院,所以必須歪曲遷就。
第一層: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此一層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翼龍,其上有一聖母,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生命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母。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念死者無為罪』;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
尖柱,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開啟的門;而右面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門閉鎖,意即信仰而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作滴水之用。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製耶穌會聖人,這些銅像是澳門早年製炮工廠的出品。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思為天主之母)。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的浮雕圖案。(來源:維基百科-大三巴)
ps.上圖順序就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第三張和第四張就是牌坊背面的一座與原唱詩台高度一致的鋼架結構瞭望台。第八張照片就是由瞭望台看出去的景色。
大三巴牌坊是位於聖保祿山的天主之母教堂前壁,與大炮台及兩者之間的前聖保祿學院為一整體。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沒收耶穌會財產,天主之母教堂先後被改作軍官宿舍、兵營。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本地人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1990~1995年,當局對大三巴遺址展開歷史考古和重建工作,整個項目由建築師韋先禮(Manuel Vicente)規劃,參與工作的包括建築師Jose Daniel Santa Rita、Manuel Graca Dias和Joao Luis Carrilho da Graca,工程師Jose Matos Silva以及考古學家Antonio Cavaleiro Paixao,歷史學家暨博物館學家Fernando Antonio Baptista Pereira。重建工作旨在復原大三巴遺址,並使其博物館化。
工程內容包括在牌坊背面建立一座與原唱詩台高度一致的鋼架結構瞭望台,並於遺址另一端的地下,加設一博物館(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和墓室)做展示之用。
重建工程於1995年竣工,並於翌年開幕啟用。
ps.上圖順序就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第八張、第九張為天主教藝術博物館。
我很開心我去了白天和晚上的大三巴,這是兩種不同的體驗,白天的話可以進去裡面,但相對的人潮比較多,晚上的大三巴比較少人,可以兩三個朋友一起來逛逛、坐在階梯上看著澳門的夜景、聊聊這幾天看到的風景和美食,也滿不錯的。
大三巴
地址:大三巴牌坊
時間:AM0900~PM1800(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開放時間,實際時間請依該館公告為準)
————————————————————————————————————————————-
大三巴哪吒廟(葡萄牙文:Templo de Na Tcha, junto às Ruínas de S. Paulo)位於澳門大三巴牌坊右側,聖方濟各斜巷與茨林圍交界,為澳門現存兩座哪吒廟之一。
大三巴哪吒廟常被視為澳門中西文化和恰相處之象徵,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其門前是另一文物舊城牆遺址(葡人在澳門修建城牆,可追朔到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
創建於1888年,改建於清光緒廿七年(1901年),政府也於1995年及2000年曾經維修此廟,即是清洗及修補廟頂、粉飾牆壁及裝飾物,更換部分朽壞木構件。建廟前,澳門瘟疫流行,死人無數,該區坊眾以本區並無神廟壓邪,乃與柿山坊眾商議,擬請柿山之哪吒神來大三巴,建廟奉祀,但遭反對,屢洽不果,於是自行建廟。
大三巴哪吒廟建築,長8.4米,寬4.51米,兩進式建築,中間無天井,罕見於傳統中式廟宇。(取自:維基百科-大三巴哪吒廟)
PS.個人遺憾:我有走過去看看,但我沒有拍照。有去的朋友可以過去看看(圖片中廟旁的入口),個人覺得我還滿喜歡的。
大三巴哪吒廟
時間:AM0800~PM1700(實際時間請依該館公告為準)
————————————————————————————————————————————-
很特別的名字『戀愛巷』,戀愛巷就位於大三巴的旁邊而已,後來上網查才知道原來『戀愛巷』這名字是來源於其葡文名稱『Travessa da Paixão』,『Paixão』可解釋為迷戀和激情,但根據附近街道例如大三巴右街的葡文名稱,戀愛巷的本義是耶穌受難。
戀愛巷的房子有兩種風格,一種是紅色和淺黃色為主,有「柔情」的感覺,另一種是混合了新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不同建築風格。
ps.上上圖順序就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第三張、第四張圖為戀愛巷旁延伸路邊道路。
————————————————————————————————————————————–
雖然還是下著雨,但還是決定來『大砲台』,從大砲台上看著大三巴,讓我想著古老時候從山腳下到山上的教堂的感覺(我還真不知道怎麼用文字形容這種感覺,反正就是不錯的感覺)。
右圖是一張很多人到大砲台都會惡搞的照片,照片名為『砲轟新葡京』。
背對大三巴往左走就可以到大砲台,走一小段路再爬著小石階就可以到大砲台,左圖看起來就好像看到希望的感覺,爬上去後就可以看到別有洞天的風景。
PS.因為下雨天叫大家小心一點,結果我居然差一點跌倒,所以下次下雨天來這邊的朋友要注意,石階還是會滑的。
澳門的大炮台(葡萄牙語:Fortaleza do Monte),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是位於澳門的古老炮台,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之一部分。澳門大炮台建於明神宗年間(公元1617年),原為耶穌會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保護耶穌會在澳門的產業,後被澳葡政府轉為軍事防禦設施的大炮台城堡。大炮台於1626年完工,共歷時10年。大炮台與媽閣炮台和東望洋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以防範海盜之用。從1623年至1740年間,曾為城防司令和澳門總督官邸。
大炮台為昔日軍事防線之核心,建基石為3.7米厚的花崗石。大炮台城牆由石摻雜貝殼粉而成,寬90米、高9.15米,向上修窄至2.7米厚。大炮台佔地約1萬平方公尺,形狀呈不規則四邊,邊長約為100米。大炮台城堡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山上,頂層的中央曾有一座三層高的塔樓,現已不存在。現頂層為花園,可俯瞰澳門360度的景緻。
此軍事禁區在1966年解禁,開放為旅遊景點。大炮台曾改建為澳門氣象局,後澳門氣象局於1996年遷至氹仔。大炮台曾分別於1992年、1993年及1996年進行修葺工程。1998年,大炮台的中央建成澳門博物館。
澳門博物館(大砲台)
時間:星期一公休
星期二~日 AM1000~PM1800(PM1730後禁止入館)
————————————————————————————————————————————–
其實在議事亭前地這一區有很多地方、古蹟可以去的,從大砲台往回走之後,我們前往盧家大屋
盧家大屋(Casa de Lou Kau)又稱金玉堂,位於大堂巷七號,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落成,是澳門二十世紀初商人盧華紹(盧九)住宅(其私家花園盧廉若公園為澳門名勝之一),現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盧家大屋高兩層,以厚青磚建造;佈局仿廣州西關大屋,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大屋分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三進即分有門廳、茶廳(轎聽)及正廳,以屏風相隔,屋內佈置多個天井,便於通風和採光。內部融合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蠔殼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滿州窗、鑄鐵欄桿,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饒有趣味。正立面窗戶全為葡式百葉窗,其中以上方左右兩扇最為精美。窗扇以金屬包角,百葉窗上加半圓形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是灰塑裝飾。大宅反映了澳門特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民居特點。
後盧氏家族沒落,業權輾轉到外人手上。大屋被分租出去,曾有大批難民湧入進住,最高峰時期曾有二十多戶住客,且在八十年代前缺乏維修;亦因此大屋很多部份被拆掉改建,大屋最裡面的部份早已被清拆掉;澳門文化局於2002年7月才為此進行復修工作,並於2005年中對外局部開放。(取自:維基百科-盧家大屋)
盧家大屋
時間:週一休館(澳門公眾假期除外)
週二~週日及澳門公眾假期 AM0900~PM1900
週六、週日及澳門公眾假期設導覽員解說
————————————————————————————————————————————–
聖母聖誕主教座堂(葡萄牙語:Catedral Igreja da Sé,通稱主教座堂;俗稱大堂,又稱大廟)建於1576年以前,位於澳門大堂前地,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現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始建於1576年以前,本來是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殘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規模,乃奠於此。1850年2月14日,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1937年,主教座堂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築,耗資十萬零九千元,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
為何名為大廟,是因為昔日華人稱教堂為廟,故曾名大廟,其前地亦即『大廟頂』。由於其位於一小斜坡上並面對南灣,故舊時婦女常眺望盼出海的夫君歸來,又名望人寺。
主教座堂的建築可分為兩期。前期為主體部分,而後期是指主體側邊的鐘樓(鐘樓是用作提示之用的)。例如將有重要彌撒、大禮、瞻禮、婚禮就會響起鐘樓的鐘。
大堂(主教座堂)
地址:大堂前地1號
時間:AM0730~PM1830(實際時間請依該館公告為準)
————————————————————————————————————————————–
澳門新葡京酒店(葡萄牙語:Grand Lisboa Macau)是位於澳門葡京路端的一間賭場酒店,酒店正門向著嘉樂庇總督大橋(舊澳氹大橋),由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所持有及營運。新葡京娛樂場於2007年2月11日落成,並由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主持開幕啟用儀式。而新葡京酒店於2008年落成並於同年12月17日開幕,成為繼澳門旅遊塔後第二高的建築物,亦是在澳門首間打造『七星級』的五星級酒店,提供430間客房。
第1期工程包含蛋狀鑽石裙樓,面向葡京酒店,面積38,000平方米,地庫1樓、地面、2-4樓主要是娛樂場及6間餐廳,地庫還包括停車場,和葡京酒店以行人天橋及隧道連接,已於2007年2月11日開幕。
第二期的工程,這是呈蓮花狀酒店大樓部分,背靠澳門葡文學校,上闊下窄設計,樓高258米,共52層,提供420間客房,會所、附設餐廳、品牌商店、宴會廳、酒店大堂等。為澳門最高大廈、商廈及澳門第二高建築物。(來自:維基百科-澳門新葡京酒店)
我怎麼看都覺得他像一支鳳梨,但外界對於新葡京酒店的風水說法,包括(來自:維基百科-澳門新葡京酒店):
1.酒店外型有如火炬(有指寓意化解對面永利澳門之財氣)
2.賭場外圍尖刀狀裝飾(有指寓意大殺三方)
3.賭場內巨型變色蛋(有指寓意賭場會孵蛋,有聚客之意)
4.賭場內金錢狀射燈(有指寓意金錢壓頂)
5.賭場入賭檯之上網狀裝飾)有指寓意客人墮進蜘蛛,插翼難飛)
————————————————————————————————————————————–
葡式蛋塔(葡萄牙語:pastel de nata 或 pastel de Belém,複數形式分別為 pastéis de nata、pastéis de Belém),又稱葡式奶油塔、焦糖瑪琪朵蛋塔,港澳及廣東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屬於蛋塔的一種,焦黑的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為其特徵。
葡式蛋塔最早由18世紀葡萄牙里斯本貝林區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的修女發明,1820年代修道院關閉。1937年開始原來的蛋塔在世俗餅店Casa Pastéis de Belém 有售,因為店面位於里斯本貝林區(Belém),那裡賣的蛋塔稱作貝林塔(pastéis de Belém)。今日,餅店已是貝林區的旅遊熱點,時常遊客排隊購買葡式蛋塔。
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史斗(Andrew Stow)將葡塔帶到澳門,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之後,隨即慕名而至者眾,並成為澳門著名的小吃。1989年安德魯在路環塔沙街一號開設安德魯餅店,是葡塔的鼻祖。其後其分店開至兩岸三地、日本、泰國、菲律賓及韓國,且仿製者不少。
他與太太瑪嘉烈1997年離婚後,他繼續經營在路環的老店安德魯,另外在路環市區、澳門大學及澳門威尼斯人渡假村酒店大運河購物中心開設分店。而太太則以瑪嘉烈之名在澳門半島經營一店,後來又和肯德基合作。(出自:維基百科-葡式蛋塔)
要吃到『瑪嘉烈蛋塔』我們居然跑去兩次,第一次太晚去關了,所以趁著今天要回台灣的時候跑去買,店內有買三明治、肉類等等的產品外,大家不能錯過的就是這一味『蛋塔』,我們排了20幾分鐘才買到,他們的蛋塔1顆澳門幣8元(約台幣32元),買6顆澳門幣45元(180元),我們共買了24顆回台灣。
當拿起燙燙的蛋塔,馬上撲鼻而來的奶香味,當咬下去酥脆的聲音真的是太棒了,外皮酥脆內餡滑順,當冷著吃也滿不錯的,外皮沒有熱的時候酥脆,但還是有微微的脆度,內餡就變得有點像手工布丁的口感。
瑪嘉烈蛋塔
地址:新馬路馬統領街金來大廈17號B地舖
電話:+853 2871 0032
————————————————————————————————————————————–
圖中第一格是澳門計程車的表。
其他三個是購買的東西,我們在【澳門-旅行】澳門之旅(3-1) 中提到飯店有贈送澳門幣1000元的購物金,他主要是限定在威尼斯人裡面限定的商家都可以使用,好像有上百間以上,我買了CROCS的鞋子和掛牌(澳門幣553元-約台幣2212元)(鞋子定價好像比台灣便宜一些),ESPRIT的雨傘(澳門幣119元-約台幣476元),其他的剩下的額度就買一些其他的小東西囉!
————————————————————————————————————————————–
咀香園創立於1935年,他們有賣澳門名產『杏仁餅』,從小顆的到大顆的都有,另外我們還買了一些籌碼、大三巴的鑰匙圈回來。
————————————————————————————————————————————–
來澳門除了第一天沒下雨外,第二天、第三天都一直下著雨,但神奇的是當我們來到機場的時候,雨終於停了,會不會太剛好了。
會不會太可愛了,連回收都是這樣的圖案。
機場裡面除了有郵局外,在裡面也有簡易的郵筒,自己買郵票貼上後就可以寄了,我們寄了一張明信片到台灣,一張澳門幣3.5元(約台幣14元),寄海運的話大約一個月時間才會收到這張明信片。
到了機場也大約是晚餐時間,趁著等登機時間的時候,來吃個晚餐,我們點了鴨肉飯(澳門幣70元-約台幣280元)、飲料澳門幣20元(約台幣80元)。
在機場裡面都有提供無線上網前30分鐘免費,也有提供免費電腦可使用,還有手機充電區。
葡國瓷片
這三天的時間過得很開心、很自在、沒有手機的生活,我很喜歡澳門的環境,但對我來說這三天可能只逛了澳門的一小部分,說真的不是很過癮,也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讓我在沒有雨的情況下,在有很充裕的時間下能夠再次逛逛澳門。
【澳門-旅行】澳門之旅(3-1)
【澳門-旅行】澳門之旅(3-2)
臉書留言